关于缓脉的研讨-爱游戏全站app官网入口
对于缓脉脉象及其意义,汉朝张仲景《金匮要略》、西晋的王叔和《脉经》、元朝滑寿《诊家枢要》、明吴崐《吴注黄帝内经素问》等著作均多有论述,观点不尽一致,归纳起来,有四类缓脉,即和缓脉、怠缓脉、迟缓脉和纵缓脉。
(1)和缓脉:即平缓脉,脉来从容和缓,不疾不徐,并无偏盛,多见于健康人,若病中见此脉,表明病情不重,或正气恢复。
(2)怠缓脉:即脉势怠缓之脉,主脾胃亏虚或气血亏虚。由于或气血不足,脉搏鼓动,故脉来怠缓。
(3)迟缓脉:是指脉来缓慢,一息四至,稍快于,主湿证。因外湿或内湿,湿性粘滞,易阻气机,脉气受困,故脉来缓慢。
(4)纵缓脉:即脉形宽大而且纵缓无力,主病。因病有热,阳热有余,充斥于脉道,故脉形宽大,但热盛而兼湿,故而无汹涌之势。
用户的评价 浏览量:
1612
次 | 评论:1
条 | 好评:0